跳到主要内容

《看云宝地》中“云”意象分析与解读

· 阅读需 7 分钟

正如“看云宝地”的意象,《看云宝地》小说本身也好像被云雾缭绕的小型盆景或者别的什么东西,精细,但内部结构复杂而幽微,拿在手上把玩,好像永远参不透的。

首先注意到的一组对立,自然是“作为社交网络的‘云’”与“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云’”的对立。抽象点说,也就是现实-虚拟的对立。这组对立在科幻里并不少见,自从赛博朋克那一支兴起,就有许多作品。这也算是科幻的一个母题了。母题下面,许多作品均是对现实的赞颂与对虚拟的背弃,却没说破过原因,只是一味地说教“脱离虚拟,回归现实”——没什么新意,更没什么趣味,明明是读小说,却仿若读教科书一般。本文虽然也在上述脉络之中,却超越了上述对立,因此小说也就不落窠臼。

作者引入了第三个变量,也是云,不过是“记忆之云”,以及拥有“记忆之云”的主人公。“记忆”于是开始与上文中的两种云产生互动,并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记忆之云与作为社交网络的云组合,形成了主人公鹤来的阿尔兹海默症治疗方案——提取记忆,置于硬盘或脑内或云上,供人存取使用。另一方面,记忆之云与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云组合在一起,成为了鹤来常常前往以至终焉于此的宝地。这片宝地中,有似乎一直变换位置的假山,还有终日笼罩其间的云雾,不由得让人想起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叉的花园》中塑造的“迷宫”意象。

在这两重组合之上,文中的一些意象也可以被解码了。

为了筹集手术费,主人公鹤来去做数据标注,也即:为AI提供各种图片描述,以便它理解。鹤来要做的手术,也是一种“数据标注”:在文本中,主人公上班“数据标注”,是做题,下班“储存记忆”,也是做题。这二者的共性,都是将感觉(视觉与记忆)数据化,标签化,复杂的情绪与感受因此被模拟为数据集和文字描述。于是,“作为社交网络的‘云’”所指何物,也就呼之欲出了:技术造就的数据化、标签化的程式。而它,正在入侵并改造我们的生活。于是小说开头鹤来误闯虚拟房间的尴尬,和“云上”爱人们相敬如宾的关系以及医院院长的蜜獾形象,也就成了上述入侵和改造的注脚。

有关“自然的‘云’”的意象则是迷宫般的假山。鹤来在攀登假山的过程中,身体疲劳乃至于痛苦,然而,假山也让他重建了与自己身体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数据化和标签化的,而是基于感觉与情绪。于是“痛苦最终被音乐代替”,在这样的重建中,鹤来找到了自己的记忆。鹤来的“云上”爱人来看鹤来,却是盲人,二人在身体的触碰中重建了情感,鹤来也想起了爱人的名字——这也是基于感觉和情绪的记忆的找回。

或许用“找回记忆”并不贴切:这篇小说想要传达的可能是另一种东西:记忆本身就是某种连续而绵密的感觉,和身体本身的紧密相关,没有身体,记忆也就无从谈起。于是,古老的身-心问题得到了诠释:以技术理性代表的身-心二元分立或许才是阿尔兹海默症的真正元凶,记忆的本质或许是神经和肉体的互动与融合,不管技术的泰勒展开如何试图逼近身-心的融合,却总归是丧失了一点“灵韵”。

于是,最后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意象得以解码:那只猫。在故事的开头,鹤来的记忆是这样的:自己曾有喂同一只流浪猫的习惯,只不过有一天忘却了,不知流浪猫最后去了哪里。这样的记忆纯白洁净,逻辑链清晰明白,就像“云”上的关系一样清清亮亮,无牵无挂。在故事的结尾,鹤来终于记起那只猫被佳音溺死的事实,猫皮毛的手感以及佳音当时的眼神。

为何猫被溺死,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个事实确实存在,好像猫腹上那道长长的,不曾愈合的伤疤。猫的死,打破了“云”上记忆与关系的纯白洁净,引我们到现实的幽暗处,到假山的犄角旮旯和云雾迷离中去,并高声宣告:这才是现实,这才是记忆,是我们应当珍视的“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