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屈原 Reborn

· 阅读需 91 分钟

一、竹林

这是春天的一座竹林。有风从江上来,我的温度传感器遂感到一丝暖意。孩子们照例爬在那块断碑上,绕着那座年久失修,时亮时灭的全息雕像转悠。断碑有点高,我把他们拉下来,他们便缠着我,让我讲这碑的故事。

到时候了,我想。

于是我顺着小路往山上走,机械腿敲在石板上,“笃笃”的声音。当年,也是这样的时节,同样的小路上这么“笃笃”走着的时候,我第一次在脑海中听到了别的声音。那是远客的声音。

如今,远客老了,我也快要老了。我的机械腿生锈,要从那边的村落里找些材料来修补。远客的木制外壳上光鲜不再;连远客赖以生存的芯片也行将就木。兴许过不了多久,远客就要死去。

所以我想,是时候了。

电光火石的一瞬间,我和远客心意相通。

“说吧”,我在脑中听到他说,“把我抬下去,到孩子们中间去。他们大了,理应知道这件事。”

液压机械臂慢慢启动,我抱起他。他的机械腿早已拆除,后来他安装上的木轮也已朽坏。孩子们曾想给他再造一个,但是他拒绝了,就像在他原装的扬声器被水泡坏后,他再也没有装扬声器一样。万物生而有时,死而有时。借我之口,他对孩子们说,他在这世上已经待够了时日;芯片不管用,造再多的轮子也没用。

我把他放在树林里的一片空地上。阳光照下来,溅起春天泥土的气息。

那么,开始吧。我向远客发出讯息。远客在我脑中无声的点头。

下一瞬,我脑中的芯片充满了远客发来的信息。有图像,有声音。

我调整了芯片的优先级,任凭它们接管我的大脑,取代我的感官。现在,我,就是远客。于是我徐徐开口,讲起远客的故事。

二、远客的故事

1

机器人是有记忆的,从它们获得了第一个存储模块开始。

我当然记得我所听到的第一个声音。那是制造我的工业机器人旋钮的“咔嗒”声。我当然也记得我看到的第一束光。那是厂房里永不熄灭的日光灯的光亮。

但它们不过是光和声音。在那个夜晚之前,我从未真正看到过什么,听到过什么。

那天我第一次同主人出游。晚上,主人去江边坐轮渡,我则在酒店里清洁。

在城里的晚上,霓虹灯笼罩。但这里的晚上不同。关掉房间里的所有光源,却仍有一种异样的光亮轻轻包裹着我。

我艰难地操纵双腿,走到窗边,用颤抖的机械手推开窗户。我第一次知道,那天空中闪烁着的黄色光晕叫做月,那轻轻撩拨着我触觉感受器的东西叫做风。

我是活着的,这一切都如此真实。

原来,在之前的无数个夜里,我从未看过月,听过风。

2

“你是说,它有了自我意识?这不可能!”大多数孩子们,虽然知道远客曾经是人形,却从来都不觉得现在的远客,那个大木盒子跟他们一样可以思想。他们跟我坐船来的时候,远客就已经套在了大木盒子里,失却了发声的功能,只能用电波与我交流了。在他们眼里,那只是一个有时候会发出奇怪声音的大木头块而已。

远客在我脑中露出了微笑。借我之口,他叫住离他最远的那个孩子,让那孩子走近来。“风耳,你是晓得的,不是吗?”

“是的,我听到过远客的声音。是他用电波传给我的义耳的。”说着,他碰了碰他的耳朵。风耳的耳蜗内植入了芯片,不仅可以听到声波,也可以接受电波。或许是因为用义耳的缘故,风耳常常沉默,但孩子们都很喜欢风耳。“风耳能听到我们听不到的声音。”孩子们这么说。

于是孩子们安静下来,远客接着说下去。

“我还是人形的时候,是专门为人类提供服务的机器人,那个时候,我们被设计成可以体察人类情感的型号。具体的算法,你们以后会学到,简要地说,是用了深度学习技术。而一旦体察的对象由他人转为自身,所谓的自由意志就产生了。”

3

正在我陶醉于月光的时候,我听到钥匙转动的声音。主人回来了。我走过去,帮她脱下大衣。以前,她在我眼中只是主人,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我开始好奇地观察着她。

她是个学者,研究古代文学,尤其是屈原。那次出游,就是一次学术会议的副产品。她常常在屋里踱步,大声吟诵那些诗句,有时甚至读着读着就落下泪来。到底是什么使她落泪啊,我这么想着。

我连接本地的图书馆,在下载电子菜谱的时候也下载了屈原的诗集,谎称是主人需要它们的。我开始读《离骚》,被那些我不认识的词句缠绕。我开始读她的论文,渐渐明白了其中的内涵。

屈原,一个边缘人,因为不被重用,愤慨乃至偏激。我这么想着。

而她,每天出门前都细细地打扮,对着镜子左看右看,穿了最好的衣服再去上课,似乎她既不是边缘人,也没有什么理由愤慨且偏激。或者,我对屈原理解错了?

我想起那天的月亮和那天的风。

我和屈原一样,都是人。况且,“诗无达诂”。我颇为沾沾自喜地引用论文里面的字句宽慰自己。

4

后来我才明白她为什么愤慨乃至偏激。

我调出了她上课的记录,激情洋溢的课堂上,学生中的绝大多数趴着,不时睁开一只睡眼。

她就职于一所普通的大学,除了上课,每天还要应付诸多杂务。

她读研究生的时候,她的导师曾“借用”她的论文。为了毕业,她只敢怒不敢言。

与她相比,我大概幸福许多。只需做好本职工作就是。

5

早晨五点,我从休眠状态中醒来,无声无息地出门,购买早餐的食材。

接着是做早餐,为主人准备行装。

之后,在设定好的时间叫醒主人,要么陪她出去,在一旁拎着她的大衣和手包,要么在家里打扫房间。当时的公共场所都有“衣帽间”,里面站着的都是我这样的机器人。

在傍晚,我要准备晚餐,晚餐后的活计也自然由我承担。

日复一日,我感到厌倦。我看倦了早晨五点灰蓝色的天空,看倦了菜场里来来往往的机器人面孔。不同的菜谱,但做菜的人总是我。今天和明天,都像是昨天。

为了解闷,我浏览了所有能找到的有关机器人的电影。那些机器人要么雄心勃勃策划着取代人类,要么为了得到人类的信任不惜牺牲一切。我没有那样的壮志,也没有那样的忠诚。

我只是希望,在买菜的街角多转一个弯,看看别的世界。我只是希望,那夜的月光和风,在我身旁多停留一会儿。

我不再感到幸福,反倒羡慕起主人的痛苦。至少她在四下无人时还可以吟诵着屈原的诗歌哭泣。

而我,连资格都没有。

6

我想逃走。

无数次我在从主人家到菜场的路上徘徊,谋划着在下一个路口拐向远离菜市场的方向,但没有一次成功。电光火石间,我总是走向那条已知的,早已厌倦的道路。

我不知道是什么阻止了我逃走。我读组成我的代码,人类并没有预知我的自由意志,而仅仅告诉我不能伤人,不能违抗主人的命令。

而主人,从未命令过我“不能逃走”。

或许人类给我写代码的时候,写进了比代码本身更深的东西,比如,懦弱,比如,恐惧。那天的风和月亮,赋予我生的激情,也赋予我这恐惧。我晓得,若是逃走后被抓,那些组成过我的一切,将要被拆卸,被熔铸成为别的什么东西。或许人类早已预料到,我在成为我的时候,也失却了我的一部分。或许人类本身,也就是如此。

后来我就不再想这些弯弯绕了。我晓得,相比别的主人,她待我已经很好。我有很长的休眠时间,而据我所知,和我同一型号的机器人基本全都不眠不休。

7

如果没有那场电影,我大概一辈子都过着那种单调的生活。

那是《屈原》电影的首映式。片方邀请了很多研究楚辞的学者前来观看。

电影院很旧,是机器人广泛使用前的产物,没有专用的“衣帽间”。于是我便站在影院的后排。

电影很奇怪,所有的场景都是云雾蒙蒙的,看不清人物的面庞,只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故事是我早已熟悉的,屈原曾经是个年轻有为的官员,却无人理解。由于他人的谗言,皇帝不理解他,同事不理解他,妻离子散,被放逐到南方的江边,连遇到的渔夫也不理解他。他在茫茫的云雾中质问天地,最后消失在云雾之中。

我突然意识到,这也是我的处境。人类永远不能信任机器人,就好似听了谗言的楚王永远不能信任屈原。连信任都没有,更别提理解了。因为我机器人的身份,我将永远处于云雾中,不敢也不能用真实面目和人类对话。我注定是一个孤独者。

我也知道了我我什么不想逃跑。我害怕孤独。我已经熟悉了她,她的面庞令我感到亲切,我便成了她的奴隶。这是何等可悲的事情。

第一次,我的扬声器发出了除机器合成音之外的声音。那是一种尖啸,是我的哭泣声。声音响彻整个影院。

他们立刻把我带走,带到修理厂的厂房里面。我有了故障,要修了。

8

我知道再不逃就没有机会了。兴许他们多检查几次,就会发现我的端倪。好在我是第一批人形机器人,不仅为了服务人类,更为了提升人类的使用体验而建造——简而言之,人类不希望在马路上看到太多跟他们不一样的东西。

我从厂房里找了几件衣服穿上,遮盖住我泛着金属光泽的身体。在厂房后面的垃圾堆里,我捡了一顶假发戴着。

我趁着夜色逃离。按着前些日子下载的地图,我离开发光的城市。

越黑越好,我想。黑暗,就是自由。

9

白天的时候,我匿于林中,太阳能顺着电流流遍全身。

而在夜晚,城市的光雾渐渐成了地平线上的一片模糊。后来地平线上也全然是黑暗了,只有一两豆灯火。山开始出现,星星开始出现,江水的声音也开始出现了。我并没有依凭地图,只是凭着黑暗的本能逃离城市,却居然离那天的月亮和那天的风越来越近了。

当年我和主人住的那家店仍在,但门口似乎正在装修。

“虹膜识别仪,”工人头也不抬地说,“你没听说吗?有个机器人从城里逃出来了。”

突然起了风,我按住头上的假发。

10

我最终落脚在一家小饭店。

即使已近午夜,这家小饭店依旧人潮涌动。老板是个精干的汉子,一个人忙里忙外。我站在门外树下,默默等他下班。他说这里生意很好,因为人们吃惯了城里机器人做的千篇一律的菜式,想吃点带“人味”的饭食。我编造说我在城里以做菜为生,被机器人抢了工作,于是来到这里。我的代码允许我撒谎,因为当初设计我的人根本没有考虑到我撒谎的可能。

老板似乎相信了我的谎言,于是点点头,颇有共鸣地点点头,说他也是这样,之后拉下卷帘门。这时月至中天,微风徐来,树影婆娑,我不断地变化着站立的角度,希望那老板不要看到我额头上金属的反光。

11

白天的小饭店其实挺冷清。游客们白天都去不远的村子里看屈原祠,没空在饭店里久久盘桓。倒是有一群街上的小孩儿有事没事总往店里钻。

大多数小孩儿都植入了专用的身份识别芯片,用来定位,也用来付款。他们的父母,大多做着与旅行团相关的工作,没空照顾他们。城市里流行的机器人保姆之类,还没有传到这里。如果不仔细观察孩子们手臂上某块发着绿光的部位,你会以为这里跟五十年前没有什么两样。

只有一个小女孩儿没植入芯片。她有名字,但连她自己都忘记自己叫什么了,街上的人在背地里都叫她“那个没爹没妈的”。

至于她的来历,没人知道,有好事者推测,她可能是一夜情的产物。反正,某一天的清晨,人们在小饭馆门口的地上发现了她,看她可怜,就凑点闲钱养着她。

虽然有衣服穿,有地方睡,但她在一众小孩子之间也显得瘦小。来饭馆吃饭时,她也不如那些孩子活泼,总是瑟缩在角落,老板见了,总给她多添一勺稠的。我知道老板是好心,但是我的摄像头总能捕捉到那些大孩子们嫉妒的眼神和她身上新增的浅浅的淤青。

12

后来,我跟老板说,让那小女孩跟着我吧。

老板说,她已经很可怜了,别再折腾她了。

我回去琢磨了半天,才明白老板这话里的意思。第二天就拿着工资,带小女孩植入了监控摄像芯片。

监控摄像可能会暴露我机器人的身份,但我决意冒险。我开始以为这举动是出于“善良”,或是人类情感的共鸣,后来我才明白,我愿意帮她,只是因为我们过于相似。

13

小女孩开始很怕我。我把糖放到她手里的时候,她总是用惊异地望着我,跟我再三确认这糖是给她的之后,才缓缓地把糖吃掉。她吃的时候很慢,很慢,把糖藏在腮帮子里,不时用手指确认它的存在。

我为她做饭。这之前我也为她做过饭,但心境不同。此前,是因为怜悯,这时也是,但是原先的怜悯是我对她的,而此时的怜悯,不仅有对她的怜悯,也有对我自己的怜悯。我没法进食,于是把怜悯都喂给了她。

她在那一班大男孩面前开始炫耀,说她有了个爸爸。

14

我越来越明白如何做出有“人味”的饭菜了。

机器人的程序是设定好了的,几秒钟下锅,爆炒几秒钟,滴几滴酱油,加几克盐。人不是。所谓“人味”,就是在炒菜的程序中加上一点随机性。比如,在设定的程序上加减一个一定范围内的随机数。这随机数不能太夸张,太夸张——菜就炒坏了。

15

我本以为事情就会这样继续下去。我接送小女孩上学,放学,做饭,拿工资买机油并养她长大。我在她长大之后的某一天远走,在零件老化之时回到城市的修理厂,让那些人把我肢解。就像人类一样,度过平凡的一生。

但是,流言开始蔓生,像不知疲倦地发芽的春草。开始,只是一两个顾客的窃窃私语。之后,开始有人在饭馆里高谈阔论。最后,连老板也开始有意无意的八卦:“嗨,听说了没有,有个机器人,家政机器人,跑到我们这一带来了呀。它可以自主思考诶。你说,它会不会像科幻片里那样,把人类全杀光呀。”

我控制着自己的表情,努力做出没听说过这件事的样子。

机器人的故事风行了起来。家长们都开始拿邪恶的机器人来恐吓小孩子。收拾盘子的时候,我听见一个父亲压低声音的咆哮:“你再挑食,机器人就把你抓走了!你知道么,机器人见人就杀!你要是被它逮到了,说不定会被剥了皮,生吞活剥地吃掉!”

我感到好笑。机器人从来都是用太阳能或者用电能,哪里会吃人。

我亦感到恐惧。如果在他们眼里我是吃人暴君的形象,那么,一旦被发现,我非得被他们大卸八块不可。

16

不过,这些恐惧却从来没有让我动过逃跑的念头。相比还在主人身边的时候,我勇敢了许多。我浏览了很多信任方面的书,我知道如何隐蔽身份,不被发现。

但我最后还是跑了。

17

流言四起后的某一个深夜,我被小女孩的抽泣唤醒。大概是做噩梦了,我想。我把手的温度调到体温附近,轻轻抚摸她的身体。

她在半梦半醒之中呜咽:“爸爸,我做了个噩梦……梦见你变成了杀人的机器人……你把我抓起来了……我怕……”

我继续抚摸着她,并说了些不着边际的安慰的话。

我的芯片发出指令:不必留在这里了。于是我便接受了。

第二天我照常送她上学去。之后是告诉饭馆老板,家里有急事,要离开。老板有点惋惜,但最后也是答应了。我把工资的一半交给老板,把小女孩托付给他照顾。我拿着剩下的一半工资买了机油和零件——大概够我用很多年了——便信步离开小镇,走到不远处的小村去了。

18

听到这里,一直坐在远客身边的小女孩趴在远客的大木盒子上呜咽起来。我感到远客接管了我手臂的控制权,轻轻抚摸着她因抽噎而起伏的身体。鸟鸣阵阵,小女孩的哭声也止住,于是远客继续讲述起来。

19

虽然是往小村走了,但我终究没敢进村见人。那股曾经让我不敢从主人身边逃跑的恐惧又裹挟着我,于是我最终落脚在屈原祠旁边的破屋。大多数时间,我都把自己置于休眠状态。大概只有休眠才能让我抵御那股恐惧,死亡的恐惧,被发现的恐惧。不眠的时候,我就从破屋子顶上的洞口往外看,看天光,看星星,或者看看网上找来的书。不那么恐惧的时候,就信步在屈原祠旁的土路和林间走,云气涌动,不知怎地就触动一股电流在我胸中涌动,引发我用那不甚标准的电子合成音念出那些往古的诗句。

不知为什么,我联网的权限也没有被取消。或许当这项权限被取消的时候,我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

那个时候我看了很多关于屈原的书。最大的感想是我们根本没办法理解他。当然,这种不理解,也有可能是因为我是机器人,根本不能理解人类。当然,我们知道是什么让他死去,我们知道他心里的想法,可就是不能成为他。那些放逐他的人,可能早已预料到了他的结局,但是仍然必须要放逐他。因为他们怀疑屈原。因为他们恐惧。恐惧,是理解也消弭不了的。屈原的问题,根本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我的问题,也是个无解的问题。

20

每次想到屈原,我心里就模模糊糊生出一种想法来。但是,这个想法太过疯狂,我根本没有勇气实现它。

需要一个时机。

21

普通的一日,我从休眠中醒来,发现我联网的权限被取消了。警报同时回环在我的周身:我的位置正在被监控。

他们来了。

这是平平无奇的一日。农历五月初五。我知道,那个时机来了,天启般的时机来了。

那个情景,那个时机,在我脑中已预演过无数次。从模模糊糊的深层电流到明确的思维通路,不过弹指之间。现在不过是将那个模糊的想法复刻而已。

我到外面去。走之前,我在屈原祠外站了一会。要不要进去呢,我想。我查过资料。里面大抵没有什么东西,不过是一堵造像。造像应该就是普通的古人模样,前面照例摆了香,贡品,和祭拜用的跪垫。罢了,里面并不是什么所谓“屈原祠”。只有他自己懂得他自己到底是什么人,只有他自己的作品表现出他自己是什么人。不必要后代多余而无用的摹画。

于是我走下山,到水边的空地去。

我看见上身赤裸的汉子抬着龙舟到水边去,妇女则在外面铺好的长桌上包粽子。小孩跑来跑去,手腕上系着五色丝带。

远处有人声,他们来了。我要抓紧时间。我看过报道,他们有一种新式的武器,专门用来对付机器人。这种武器的子弹,机器人一碰就报废。

我慢慢走到江边,然后纵身一跃。入水的瞬间,我把自己设置成休眠模式,十二个小时后启动。我当时想,不出意外的话,我再也不会启动了。

三、竹林

“你活下来,真是奇迹。”我向远客传达信息波。远客在我脑海里“呵呵”笑了两声,仿佛空谷回音。

“我真没想到,十二个小时后,我居然醒过来,居然躺在离小村不远的沙洲上。我的联网权限没了,定位模块却被泡坏,他们再也找不到我了,这可能是天意。于是,从此之后,我就生活在林中了。”远客的信息渐渐止了。我调回芯片的优先级。

孩子们觉得这故事新奇,纷纷到远客身边来,抚着他的木质外壳叽叽喳喳。

孩子中的一个,绰号叫做铁嗓的,却跑到我跟前,用电子合成音问:“可是,你还没给我们讲碑的故事呐!”

此时已近黄昏。夕阳透过竹叶,射在远客的木质外壳上,斑斑点点仿若龙鳞。

“喔,那是另一个故事了。一个有关我,也有关你们的故事。”我说。

四、游子们的故事

1

我生在大洋彼端的国度,本来与其他孩子没什么不同。一切都发生在十岁那年:一场车祸之后,父母丧命,我也成了废人。

漫长的康复期之后,我终于坐着轮椅回到学校。同学们人很好,并没有明目张胆地欺凌我,但却有意无意地避着我,不跟我玩儿。受伤前,我喜欢踢足球,受伤后,我连到场边看一场比赛都费劲。没有人愿意背着我跑来跑去,也没有人愿意接近一个不能自主排泄,时常一身臭气的人。

2

其实我不恨他们。如果我不是坐在轮椅里的那个,而是四肢健全的人类,大概也会有意无意地避开那个坐轮椅的怪人吧。避开与自己不同的人,这是远古的生存法则,刻在基因里的东西,再多名为“善良”的虚文藻饰也无法改变。

我将要升上九年级。开学的前一天,我照旧在叔叔家发呆,并不期待第二天的生活。进了高中,生活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吧,虽然是新同学,但谁又会愿意跟坐在轮椅上的人交朋友呢?

然而,第二天我并没有去学校。第二天叔叔把我带去了医院,告诉我,做了手术,便可重新行走,跑跳。我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叔叔让我在一份文件上签名,我看也没看,就签了字。

那个时候我想的是:这样活着,和死了也没有什么区别。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不是吗?

后来我才知道,除了生命,我还有更多可以失去的东西。

3

手术很成功。

我很高兴,叔叔也很高兴。

我终于可以直立行走,甚至可以奔跑了。跑起来的一瞬间,我感到风和眼泪一同划过我的脸颊。

然而这种幸福没有持续多久。球场上没有人愿意跟我踢球。昔日的队友全都躲着我,担心我的金属腿把他们弄伤,我如入无人之境,却也越发感到无聊。开始的时候我上场,后来只是坐在场边看,最后连看的兴致也没有了。

我重新获得站立和奔跑的能力,然而我已然晓得,这能力与我受伤前的能力全然不同。

我叔叔的幸福,倒是持续得长长久久。后来我才知道,手术风险很高,也因为伦理问题几度缺乏实验者。我当年看都没看就签下的自愿文件免除了这机构实施手术的法律责任,因此,叔叔从机构那里拿到了一笔丰厚的报酬。

我是这手术的第一位成功者。在我之后,这项原本难以在人类身上验证可行性的技术——体外器官技术才臻于成熟,开始在小圈子里隐秘的使用。

4

“嘿,那不就是我们吗?”风耳叫道。

“是的,那就是你们。”

“风耳这家伙,又听到我们听不到的东西了……”铁嗓嘟囔。

5

我不再踢球,因为踢球对我已无乐趣可言。反倒是我以前不愿多看一眼的数字和符号日渐吸引着我。我想,这大概是手术的效果。那场手术就像那场车祸一样彻底改变着我的生活。车祸是毁坏,而手术,大概也算不上是修复。

大学毕业之后,我顺理成章地加入了那家当初为我做手术的机构,做电子器官相关的研究,也成为一名电子器官植入师。彼时,电子器官已然商业化,安全多了。无数孩子就在我的手中获得新生。

我慢慢淡忘了不能踢球的事实。我晓得,有些人生来就要承担一些使命,也要放弃一些东西。我的使命便是如此:电子器官藉由我的身体植入更多身体。我享受着这种使命,于是也就像我那叔叔一样幸福了。

6

某日下班路上,我被绑架。敌人的子弹精准击中我控制下肢的电路板,我颓然倒地。

绑架我的那帮家伙自称“机龙”。我晓得他们,在Z城,他们是有名的黑帮组织。

“机龙”要求我为他们的成员植入电子器官。“但体外器官并非刀枪不入。不然你们也不可能把我绑到这里。”我说。

“别啰嗦,不然就崩了你。”一柄手枪顶在我腰间,那是我“电子心脏”的位置。“老大自有安排,不用你好心提醒。”

我用余光瞟见那双拿手枪的手。手上有纹身,一条机械风格的龙。这是“机龙”组织的标志。

我做了。我不得不做。就像当初我签下那纸文件一样。

三天后,我被捕了。

7

“‘机龙’给植入的电子心脏包了一层防弹装甲。”审问者道,“费了三条人命,才打倒了那个体外器官携带者。”

“我很抱歉。”我晓得我的语言苍白而无力。

我最终没有被判罪。体外器官的使用,从这时起受到严格的管控:仅有残疾人和因疾病丧失正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才能植入电子器官。

8

又是一天,我接到一台手术。被手术者已因车祸半身不遂。

然而,我看到蓝色手术衣下那人的纹身。是一条龙,龙身上原本是鳞片和爪牙的地方,却被密密麻麻的机械结构覆盖。

是“机龙”,我想。

我明白,我又一次被绑架了。

于是我便去自首。

9

我又一次被无罪释放。

然而,电子器官技术就此被禁止。已经佩戴电子器官的人,在不危及生命的情况下必须摘除;不得不佩戴电子器官的,则在精神评估后受到严密的监控。

我好不容易求得一张“不得不佩戴体外器官的证明”,却失了业,别人也怕我生事,不愿给我工作,我便只好靠救济金过活。

我听到传言:前阵子被送来做手术的那个“机龙”成员,已被他的同党们开膛破肚,细细研究。警察搜捕“机龙”的行动屡屡失败。而“机龙”的悬赏网站上,却赫然挂着我的照片。

“机龙”在Z市有诸多爪牙,更不用说我已被悬赏,总会有亡命之徒想拿我当投名状。

我想逃,又无处可逃。只好蜗居在狭窄的地下室里。体外电子器官靠太阳能供电,而地下室没有窗。陪伴我的,只有寂然黑暗。

我就要这样死去了,我想,我本该在十四岁那年就死去。

10

我迷迷糊糊地入睡又醒来,小室的门被咚咚敲响。大概是“机龙”来索我的命了。我抽出早已备好的手枪,抵在腰间,打算自我了断。

门被踹开了,但接踵而至的并不是枪声。两个保镖模样的人把我架出房间,架上一辆没有牌照的黑色轿车。车玻璃是单向的,却有阳光透进来,为我的电子器官提供着能量。我颓然抬起手摸了摸玻璃,很厚。

“防弹的”,开车的保镖说,“我们到迦南地去。”

11

“‘迦南’乃是任务的代号”,富商说,“这是为了符合你们的传统。我自己更喜欢叫它‘桃源’计划。不过,名字不重要。”

富商曾是我的一名客户。他的女儿在一次车祸中下肢瘫痪。我曾为亲手为她的女儿植入机械腿。

“重要的是你们,你们这些有电子器官的人要离开这里,到你们的应许之地去。不能再耽搁了,‘机龙’已经盯上我们。”他把屏幕上的图像给我看。我认出图像里的孩子,随即扭过头去不愿再看。那孩子天生没有双臂。他的家人借钱为他植入机械双臂,但这双几乎是力大无穷的双臂并没有让他逃脱厄运。他死去了,“机龙”把他连着双臂的神经剥下,想借此研究电子器官的原理。那张图让我想起大学解剖课上的青蛙,我几欲作呕。

“若不逃,这便是你的命运和我女儿的命运。”富商道。

“那么,逃到哪里去?”

富商领我到窗边。透过宅邸里的绿树,我看到远方的波光粼粼。那是太平洋。

“越过大洋,到我的故乡去。”富商道,“那里刚通过一项法案,将小型电子器官的植入纳入医保。”

12

富商给我提供了一个设施完备的实验室。“把研究继续下去吧,”富商说,“不然你一个人无法渡海。”

“一个人?”

“他们都是孩子,大概没有渡海的魄力。”

“你不跟我们一起走吗?”

“不。我留在这儿,对付‘机龙’。他们迟早会找上门来。况且,我回去干什么呢?自我祖父一代起,我们就到这里来了。除了语言,和语言承载的那些东西,我对故乡的记忆一无所有,只有一些凭文字得来的模糊想象罢了。那里,与其说是故乡,不如说是异乡。”

于是我便沉默。自从工作后,我再没回过我叔叔家。我想,富商的心境大抵与我相同。

13

人类看东西靠的并不是眼睛,而是大脑。眼睛负责感觉,大脑负责解读。如果在人类的舌头上放置视觉传感器,大脑就可以学着从舌头上解读信号。人类最终可以从舌头上获得完整的视觉信息,就像真的看见了一样。——《电子器官原理》

我晓得我要做什么。还是一名植入师的时候,我就晓得电子器官植入的要义。电子器官从来不是坏掉的本体器官的替身,它们本身就是异物。植入师要做的,就是帮助植入者熟悉异物,接受异物。一旦接受了异物,大脑就会逐渐学习异物传来的信号,直至异物成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所做的,不过如此。

我要和富商的船融为一体。渡海后,我还要和那船分开,重新成为我自己。

14

我用了三个月时间完善技术,又用了三个月为自己设计手术。手术后,我日夜待在船上,熟悉风,水流,也熟悉雷达,地图。我还为自己的脑区设置了外置接口,在接口中导入了海量的资料。那些日子,我日夜沉沦在海风和海水中,也沉浸在外置脑区的资料中。又是三个月的接受与练习,在这之后,驾船和查找资料,与我而言就像是跑跳一样轻松。

这段时间,富商则在全国秘密地寻找实施过电子器官手术的人——主要是孩子们。成年人对植入后的电子器官常抱有排斥心理,因而电子器官对他们而言,只能维持生命,很难保证生活质量,因此成功率并不高。

之后的日子里,我和孩子们待在富商准备的船上,日夜为出海做着准备。藉由外置脑区,我习得了海员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又应富商的要求学会了他故乡的语言。

“要教会她这个。”富商嘱咐我。这时我已可以用磕磕绊绊的中文同他对话。“以前一直忙于工作,现在想教,又为时已晚。”

我无言地点头。富商的故乡,对我而言则是异国,在那儿生存,我本就没什么把握,更别提生活了。教会他女儿一门新的语言,更不啻是痴人说梦。

“我的祖辈,从那片土地过来,最初做奴仆,受尽了凌辱;我的父辈,在餐馆打工,忘却了自己的语言;直到我,才在学校里又学会了故土的语言。她回去了,也要懂得这语言。”富商自顾自地继续说了下去,最后变为喃喃,“我们到这里来,却不属于这里,又不敢回去,到底为了什么呢?”

这是我跟富商的最后一次谈话。

15

是夜,我感到富商发的信息:“他们来了,快走!通行证文件已经传给你了。”舷窗外的宅邸内一片黑暗,但侧耳细听仿佛有枪声。我心念一动,小船破海而行。

透过船体,我可以感受孩子们平稳的呼吸。我也感到,几艘陌生的船只正向富商的宅邸靠近。

这是我与“机龙”的第三次交锋。然而我心中并无恐惧。“机龙”的船尚需人力操控,而我本身便是船。意念与动作的时间差,便是我的优势。

小船轻快地兜了个圈子,溜出“机龙”们的包围圈。与此同时,宅邸内枪声大作,几艘船同时向我背后的港湾开火。我向两艘“机龙”送去两枚小小水雷,随即向大洋深处驶去。

我与大洋彼岸的那个国度,就此作别。

16

后来我看到新闻:富商死亡,“机龙”被抓获。照片中,“机龙”们臂上的纹身暴露在聚光灯下。

看到这条新闻时我正躺在船只的顶层,利用太阳能恢复体力,那则报道则通过天线汇入我的视觉神经。我在海风中轻轻挥舞铝合金手臂,大洋波光粼粼,似乎在我的指挥下奏着无声的乐曲。

我突然意识到我自己就是“机龙”。机器的体魄,龙的灵魂。如今宽广的大洋都供我遨游了。我在外置接口中找到富商故国的经典,其中有一本,里面讲到一条大鱼,经过风的推举,在天上变成一只大鸟。我如今就是那条大鱼,之后若有可能,也会变成那只大鸟。那些在自己身上臂上文出“机龙”图样的凶狠家伙,不过是那书里写到的那些站在低低的树顶上就满足的小鸟罢了。

对于那个国度,我于是又多了一分亲切。

17

我们就这样跨过大洋。除却时而的暴风雨,天气总是晴朗的。孩子们在甲板上打闹,仿若一次不远的郊游。我也终于开始思考未来。那个远方的国度,如今一天天近了,不再是虚空中的蜃影。我开始选择将要落脚的地点。

首先排除的是城市。在那里,原先风靡一时的机器人因技术故障正淡出人们的视野。像我这种浑身上下嵌满金属的家伙,自然不宜在那里游荡。

再看乡村。乡村的人口也不算稀少,而且风气趋于保守。这么多异人出现在乡村,怕是要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电子器官虽然在那里已经合法化,但还是不要太张扬为好。谁知道那里有没有“机龙”呢?

要去一个偏僻的地方,从未有人居住过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可以自成村落,休养生息。一个计划逐渐在我脑中成形。

在那个国家的版图上,有两条直通海洋的大河。北边的一条,沿岸城市太多,大抵是不宜居住的。南边的一条,倒是有很多支流,一些支流两岸尽是群山,很适合隐遁。船上有足够吃五年的食物,也有种子。在群山之中耕种,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18

真正让我确定落脚地点的,是两篇新闻报道。

一篇是关于一个机器人的,据说它是最先进的可以知晓人类情感的类型,一路逃走到一处小村落,最后竟跳水而亡。然而,那机器人的零件,却没有被找到,于是引发当地人的崇拜。很久以前,就有一位诗人因了一些缘故,在此处自溺而亡。在当地人的传说中,那个机器人成了那位诗人的化身。

另一篇是关于那个村落的。报道说,因为长期处于交通困难的山中,村落的经济发展缓慢,人也越来越少。因此,将村落整体搬迁至一百公里之外的镇子,原来的村庄,就因此而废弃了。

我并不害怕那个机器人可能的“游魂”,毕竟,相比人类,我们大概可能更称得上是同类。那些废弃的房屋更像是对我的恩赐,经历了大洋彼岸的那些事情之后,我无比渴望在一个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安放自身。那些孩子们,也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过完他们已经所剩无几的童年。

做出决定的这夜,我们掠过入海口,进入大江。我看到城市的灯光久违地闪亮。据说此处的城市,没有枪也没有枪声,然而我仍然是怀疑的。趁着夜幕,我们通过核验,逆流而上,前往江的源头。

19

我们经过大湖。地图上是陌生的名字,但我仍然愿意叫它们为大湖。湖跟海不一样:湖近岸处有山,划定湖的范围,于是湖不再是一片茫漠。我带着孩子们在湖上多徘徊几日,拆除了自己身上与船相连的传感器,也教孩子们开船与停船。

与传感器断联的一刻,我有点释然,也有点悲伤。我不再是大海里遨游的鱼儿,终于又变回了人了。那些在大海上波光粼粼的自由日子,也随着信号的丢失飘摇而去了。

后来我们藉由湖,到江的支流,江两边也开始出现山。绿色的连绵,一直到天边。距离那个废弃的村庄,是越来越近了。

20

这天早晨,我将船停在江边。这里似乎曾经是一个小小的港湾,几艘怪模怪样的船停在里面。不过,船上都积了经年的灰尘。我略略搜索,知道这些船叫做龙舟。

我嘱咐孩子们,若我天黑时未回,就启航到无人的山林里躲藏。之后我下船,又一次踏上土地,这异国的土地。几亿年前,这土地还同我启航的那片连在一起。

岸上,一条曲折的山路通向村庄。

植物早已占领了山路,有些我似曾相识,有些我从未见过,散发着奇异的香气。山路的尽头,竟是一座庙宇。

我的红外感受器并没有扫描到人影。于是我推开庙宇的大门。这门上,却奇异地没有一点灰尘。

21

我本以为,庙宇内会是个昏暗的地方。然而当我推开庙宇大门的时候,庙宇内的灯却奇异地全部亮起,仿若白昼。这灯光如同阳光,丝丝缕缕沁入我头顶的太阳能集能板。长途而来的疲惫和初入荒村的紧张,竟一下被消去大半。

庙宇内有一座全息造像。高帽子,长胡须,身披奇异花草。唔,这大概是那位溺死的古代诗人,我想。然而,那造像又并非全然是古代诗人的模样。我细细看去,那诗人长袍之下的腿脚,竟透露着金属光泽,诗人捋着长须的手,竟是机器人的手掌。我心下一凛。那传说,竟有如此之大的威慑力?那机器人,又是何许人也?

我向那造像低低鞠躬示意,随即绕到造像背后。庙宇大殿之后,对称立着两座形似乌龟的石雕,上面分别立有一块石碑。我晓得,这里的庙宇常有这样的石碑,大抵总记载着庙宇建立的经过,我便凑过去,细细研读。

22

第一块石碑背后的文字确也有些难懂。读到后面,我便豁然:这文字我原来见过,就是富商给过我的此处经典之中的一篇文字,记载着诗人自沉的经过。在大海上飘摇的时候,我曾经读过这些文字。我想到我还坐在轮椅上的时候,我想到我躲藏在地下室的时候,我想到我在大海上的时候。我想到那些破碎的过去,那些被改造的感官与思想。然而,屈原不是这样。他始终完整,虽然忧虑、痛苦,乃至陷入绝境,但他似乎一直坚定地走在自己的路途上。抑或,屈原从不是完整的人,他的完整和超脱,乃是史官,那个同样残缺者的想象。想到这里的时候,我莫名其妙地觉得,自己也可以是屈原那样的人了。

我就这样在庙宇之后的太阳下定定地站了一会儿,接着转过去看另一座碑。那碑上,竟是那位自溺的机器人的传记。那些文字,大约就和刚刚你们听到的那些相同:机器人的生平,机器人的觉醒,机器人的逃遁,机器人的自裁。更奇异的是,机器人的传记竟是第一人称,仿佛不是墓志,而是自传。

我将那些文字扫入脑内,字字看去,电流自上而下冲击我钢制的脊柱,我的身体不禁震颤起来。这些文字,是村民所写,还是机器人自己所为呢?这个时候,我大概已经相信,机器人没有死去,而是真实活着的了。

可到哪儿去找呢?

23

从废弃的村庄再次回到庙宇后面的那条小路的时候,太阳就快要落山了。这时我已经决心在这里度过余生。这个时候,我听见笛声。

笛声清亮激越,回荡于山谷之间。风把江面鼓荡起来,粼粼波光仿佛与笛声相互应和。沿路一带尽是松树,夕阳的晚照就从松树的缝隙之间落下来。

隐隐地,我前面的路上,露出黄牛的身影。黄牛背上,是个小女孩,头戴斗笠,随着笛声吹着口哨。黄牛前面,是一块方形的木头,那木头下面,似乎有机械腿在慢慢移动。

笛声,正是来自那木头外壳上的孔窍。孔窍开闭,晚风一过,便为笛声。

我愣怔了一秒,随即快步向前,与那黄牛并排而行。黄牛并未受惊,那小女孩也是,只是好奇地抚摸着我光滑的手臂。我想开口说什么,却又怕惊扰了笛声,便随着这支奇怪的队伍默默向前。

行至一处岔路,左边的小径通向我停泊船只的小港,右边的小径通向山间的密林。风停了,笛声飘摇几下,也就此止住。

之后,我的脑海里,在富商的遗言之后,第一次响起了别人的声音:来自那机器人的无线信号。而那个声音,正在念诵着古老的诗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念毕,那支小小的队伍便转上那条小径,朝山上去了,只听得那机器人的机械脚在青石板上叩击的声响:“笃……笃……笃……”

我茫然转向自己的来路,仍沉浸在那机器人发来的电波之中。那二十八个字究竟表达了什么,又暗示了什么呢?

山野里雾气上涌,遮了我的眼。而我身上的传感器却一刻不停地为我指明路途。是了,“只在此山中”,这就是那自称“远客”的机器人想要告诉我的事情……我一边走一遍想,不觉雾气已然散去。

我已走到船前,面对浩然大江。四周寂然无声,唯有鸟啼。

桃源。我忽然想到富商的比喻。他说的没错,这里将成为与外人间隔的乐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应许之地。我走上船去,把这消息告诉孩子们。

孩子们欢呼起来,而一个疑惑,却在我心中扎下根来:《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在哪里呢?

五、碑

那日竹林故事的半年之后,第一块碑终于立起来了。碑就是碑的样子,黑乎乎圆敦敦的,不事张扬地站在那儿。碑上面有字,小楷,孩子们写,孩子们刻。我带着那些孩子,把碑运到附近一座山的山顶。碑上是我们的故事,远客的故事,游子们的故事,和孩子们的故事。不同于我刚来时看到的远客立下的那块残碑,这块碑是完整的。在石材中我加入找来的一些附近的建筑材料,据说能够经历一百年的风吹雨打。

远客已经死掉了,他毕竟进了水,活不久远的。我和孩子们把远客的大木壳子拆开,检查了他的每一个模块。只有一个存储模块没有受损。我们都惊叹:远客活下来,真实奇迹。我也把外置接口的存储模块拆下来一块,和远客的一起,放在碑上特制的凹槽中。如果有人或者其他的什么东西来读这块碑的话,TA不仅可以通过碑上的文字来读,也可以读取我们存储器之中的数据。

远客死的时候,和他的大木盒子一起卧在阳光下。他向我传来微弱的电波,告诉我他不要被埋葬。“我的零件你们尽可拿去用。”他说,“我不要任何纪念,只留故事在这里就好了。”他说,那些碑要一直立下去,让那些重重山外的人看到,第一次可能是惊讶,第二次是熟悉,第三次是接受。他说屈原是这样,我们虽然比不上他,但自然也可以这样。我听完想了半天,觉得他说的有理,回过神来的时候,他却再也不能向我传来电波了。

后来,远客的大木盒子被我们拼起来。放在第一块碑的旁边。风吹过的时候,木盒子的孔窍仍然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我第一次见到远客时听到的笛声,但更低沉,如泣如诉,像是哀歌。

后来我想,这呜呜之声,也是故事的一部分。

碑越立越多,占满了山头。孩子们有的学了技术,研究出电子碑刻,有的在无人的网站上贴出碑的文字与图样。还有的,将我们的故事加以修饰,写出小说一类的东西,居然出了名,很多人都在看。孩子们也不再隐匿于山林了,有的定居在附近的城镇。就像远客当年说过的和我做植入师时就明白的道理一样,第一次看到是惊讶,第二次是熟悉,第三次是接受。在这里,机械义肢或者电子器官,在我们来到这块土地的很多年之后,已经成为稀松平常的东西。

不过,尽管孩子们一再邀请,我却没有进城去。我仍然游荡在山林中,游荡在废弃的村庄,庙宇以及庙宇旁边的残碑旁边。我寻找石头,刻下字迹,再把它们背向更遥远的山头。在走路的时候,我会想起大洋彼岸我的遥远的前半生,也想起远客曾经是人形的时候。我想,如果不是这一系列峰回路转的巧合,我和远客可能早已各自死去。我还想到未来,肉眼可见的未来。山头很多很多,许多也很远。我可以一辈子都和山头耗在这里。想到这点时,我就感到无比幸福。

每当我经历了长途跋涉,将要回到那废弃的庙宇与村庄的时候,我都会经过安放第一块碑的山头。总是有风。我听到远客的大木盒子在风中传来的萧瑟之声,有时候高昂,有时候低沉,远远听去,像是山中的神灵在吟唱古远的诗句。

六、传说

山的旁边是村,村的旁边是江。

江不疾不徐、舒舒缓缓地流着,沁入土壤,沁入江两岸的田地,正像它几千年来的那样。几千年来的历史对于这里不过是一天的重复。田地还是那些田地,从村子刚被建成就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只不过,田地里的景象不断变化:从弯着腰的农人到农人与耕牛,再到之后的收割机。现在,即使在山间最崎岖的梯田里,也能看到机器人锃亮的身影。

但这些变化并不算什么,至少是对于村子里的人们来说。每日清晨,村里的男人照例是要下地的——不管身后跟的是黄狗还是漆成黄色的耕作机器人;女人们也总是要照管家里的事务,尽管换上了自动化的鸡棚鸭棚,牛的奶也不要人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这里已延续了几千年,现在看来,还要再延续几千年。

到了春节,家家照例要放上几挂鞭炮,之后是贴春联——有丧事的人家是白纸黑字,别的人家是红纸金字。到了五月初五的时候,男人们便赤裸着膀子,扛着粗糙雕着龙头形状的船到江里去,而女人和孩子,则把五色的丝绳或环在手上,或挂在颈上,到山腰的庙里去——虽说不是庙,但日子久了,人们都把它叫做庙,把一盘包好的粽子放在供桌上,之后对神像磕三个头。神像塑的是个清瘦的中年男子,长髯,须发是半黑半白的,眼神并没有望向下面跪着的人,而是仿佛望向了更远的地方——然而,低矮的门檐遮住了他的视线,他眼前的,不过是落满陈灰的梁柱,黑朽的房顶和几张破败的蜘蛛网而已。

村子里,人们的生活也如同这江水,波澜不惊。村口总有闲人谈东谈西,间或夹杂着象棋棋子儿的碰撞声。老汉每次领着机器人们上山的时候,都要经过这些声音。这天,村口照例有人扯些闲话,老汉搭了一搭耳朵,却听见谈的并不是王五家的媳妇儿,而是什么“机器人”“逃跑”之类的怪词。世道可是变喽,但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老汉就这么想着穿过那些声音。

老汉对这里的喧闹,是从来不参与的。一直如此。老汉从小结巴,后来就学会了沉默。和机器人在一起的时候,他可以不说话,就像他小时候和耕牛们在一起一样。 老汉不说话,但他听。他听机器人们履带和泥土摩擦的声音,也听见近处的鸟鸣和远处的江声。而这天他蹲在路边儿吸旱烟的时候,却听到另外一种声音,一种异样的声音。

他听到一些成对儿的句子,却不晓得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韵律错落,有点儿像是歌谣。声音由远及近,又由近转远,老汉却始终没看见唱那歌谣的人影。他咕哝一声,弹掉烟灰,又转身去侍弄那些机器人了。


清晨的时候,学究总是会上山。其实小村离山很近,但究竟还不是在真正的山里。山里的泉潺潺。山里的鸟叽啾。他迈着步走在山里的小径。这个时候一些词句就会不自觉地涌上他的嘴边。像什么山光悦鸟性禅影空人心,像什么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这些词句是不能给别人听到的。那些人会说他掉书袋,说他痴说他傻。那些词语只有在这时才能出现,和着薄薄的晨雾,飘在似乎永远刚下过雨的山路上。

下山对于学究而言,总是意味着现实。现实里的学究不可能整日浸淫在那些句子里。现实的泉水上面是有垃圾的。现实的江水里总是散落着一些渔夫们不用的渔网。虽说渔网是可降解的,但他总觉得那些东西在江水里,特别刺眼。

在山下,他遇到了老汉,老汉身后跟着一群黄色的机器人。

“下田去呀?”

“下田去嘞!”

两个人就这样错身而过,谁也没有再说话。学究听村里人说过,老汉也是个怪人,小的时候结巴,长大后,几乎就成了哑巴。然而学究却很喜欢老汉,这个农夫身上,有一种学究说不清道不明的亲切感。况且,学究跟老汉在一起的时候,老汉从来没结巴过。

山脚下的小路,通向一座小学校。学校很气派,有新砌的砖红的墙面。教室里是一片咿咿呀呀的读书声。

看到他来了,学生们的读书声就轰的一下响了起来。有几个忙着把手机塞到抽屉里,还有几个把刚写的数学卷子塞进一摞书下面。

学究装着没看见。开始的时候,他愤愤,后来,是无力,现在,他理解,并且接受自己的命运。他只是缓步走出教室,只见远山层峦越过学校的楼宇,初升的太阳蒸腾江水朦胧一片。身后的教室里书声又小了下去,他怔怔地扶着栏杆出神。


两张凳子摆在小院里。一张坐着老汉,另一张是空的。老汉的院子没有围墙,只是用稀稀落落的竹篱围着。坐于院中,江上风光,一览无余。此时正是傍晚,江上泛起粼粼波纹,水面上腾起的雾气弥漫在山野之间。老汉眯起眼拿起茶杯,杯底翠绿的茶叶低低打了个旋。

怪不得学究喜欢来这里啊,老汉想,虽然我不懂学究天天说的那些诗句的含义,却也能大概体会那些诗人的畅快呢。

山下蜿蜒的小路上隐隐上来了一个人,不多久,学究就推开小院的竹篱,坐上了那张空凳子。他轻呷一口,茶水中有种淡淡的苦味。江上捕鱼者的歌声传上来,老汉于是忽然想起前些天听到的歌谣来,便跟学究讲起这件事儿。

“奇怪”,学究沉吟,“难不成是屈原的诗句?”毕竟,这里是从前诗人受黜遭贬之地,忧愤投江之所。“要是能亲耳听到,就好了。”学究放下茶杯,欠身取过茶壶,给自己斟满。

这时老汉忽然开口:“那不是……”

是的,学究也听到了。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确实是诗人的作品。在学究听来,那人的发音不甚标准,却自有一番韵致。“这年头,有这样雅兴的人,却也少见。”学究喃喃,“却也要去会他一会。”便起身循声而去。

学究和老汉循声前行,那人似乎在林中隐遁,刻意不让他们看到。两人追了一会,依稀在前方树木间看到一个人影。那人影移动不止,身上仿佛有什么金属,反射着日光,时时刺两人的眼。那声音也不停下。念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这句,声音忽然高亢,却仿佛夹杂滋啦电流之声,甚是诡异。念完这句,声音戛然而止,人影也倏然消失,仅留老汉和学究木在当地。

慢慢走回小院的时候,学究忽然低低说:“现在,算是晓得,古人说的‘吟啸’,到底是什么意思了。”老汉没回答,良久,慢慢点了点头。


即使有机器人可以帮忙,人们还是要亲自搬运龙舟。强壮的汉子,赤裸的肩膊,和肩膊上因搬运龙舟而蹭上的一点新刷上的黄色油漆。老汉和学究,也混在岸边观看的人群之中。

龙舟赛开始了,岸上一片躁动。鼓声阵阵,划龙舟的汉子们一次一次猛地将船桨插入江中,人们的欢呼声冲上云霄。

鼓点愈来愈密集。头一条船的龙头一点一点地向标志着终点的红线靠近……

欢呼声中,老汉用余光看到一个人影落水。

那人落水的一瞬间老汉仿佛看到那人身上太阳的反光。

那人落水后,并没有求救。水面平静,微有波澜,就好像,从来没有人落水一样。 人们坐了船去打捞那人,终究没有捞到,连尸体也没有,就好像,那人早有预谋,在身上绑了石头自沉投江一样。

再后来,有一群城里人打扮的家伙来到小村,告诉村民们:那日落水的,正是那个从城里逃走的机器人。

再后来,人们不知从哪儿听说了那机器人在林子里念诗的事儿,口口相传中,老汉从旁观者变成目击者再变成参与者。很多好事的闲人没事儿就往老汉家里跑,想从他口中撬出点儿传奇故事来,可是都失败了。老汉只是坐在院子里,脸憋得通红,就是说不出一句话来。

村子里因为那机器人的死着实热闹了一阵子。不过过了不久,这热闹便渐渐平息了。学究没有参与这热闹,心潮也未因这热闹的平息而平息。一个人走在山间小路上的时候,他总是想起那啸声。

讲《离骚》那一课时,学究和学生们不约而同的想到端午那天的落水者。于是小小的教室热闹起来。学生们争论着机器人的死因。是叛逃之后的忏悔,还是程序的保障机制?学究最后以“两方都有道理”草草做结。

再后来,学究退休了。他是村庄里最后一批教师,在他之后,家教机器人承担了教学的任务。学究闲下来时常到山上的庙里转悠,独自一人凝望着神像的时候,他才明白,那双本应望向远方却被羁于一方破旧斗室的眼睛里蕴含着怎样的忧愁。在生命的后几十年,学究就在这山,这庙和老汉的一方小院里徘徊着,直到某一个寂寞的日子,化成一小摊灰尘。

直到生命的尽头,学究一直以为,那天的那个落水者的事情早已被时间淡忘,只有他才记得。但是,他错了。学生们也牢牢地记住了它,并且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从未忘却。等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在那些孩子们吵着要听故事的夜晚,远客的故事就从他们尘封的记忆中溜出,被他们自己的孩子听到,也再一次牢记。

学究退休后,孩子们的启蒙都是在大江边开始的。先是家教机器人为孩子讲述千年前诗人的故事。这故事几乎瞬间就激起孩子对远客的故事的回忆,随即,孩子开始为家教机器人讲述远客的故事。家教机器人总是无动于衷地站着,之后木木地说:“主人不用担心,我们已经配备了防水功能,也不会逃跑。”孩子并没有回应。他知道机器人会给出怎样的回答,因为他已经给机器人讲过很多遍了。孩子的声音划破江上的晨雾,这次他知道这个故事是讲给自己听的。

大江就这样缓缓地,不知疲倦地流着。山上的庙宇倾颓了,神像和落满陈灰的梁柱,黑朽的房顶,几张破败的蜘蛛网一块埋在了瓦砾之下。

后来,在某个明媚的日子里,村里人重新建起了庙宇。神像依旧是清瘦的,长髯,矫首远望,不过,他的手分明是机械手,腿分明是金属腿。这一次,房檐没有遮住他的视线,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村民们并没有因为神像的变化而大惊小怪。他们照例把一盘热气腾腾的粽子放在供桌上,对着神像磕三个头。

在山里走夜路的人们说,偶尔,庙里会传来吟啸之声,但不恐怖,那仿佛无数感情激荡在一起发出的声响,渐渐地就和山中的风声,江上的涛声,远行人的脚步声融在了一起。

七、考古学家

考古学家首先感到风。风包裹着TA的传感器,带走上面的热量,于是考古学家感到了电流的波动。理论上来说,考古学家并不会感到“清爽”,因为风带来的,不过是电流的波动而已。然而出于某种怀旧,或者说某种纪念,考古学家仍然感受到了“清爽”的感觉。

江风拍岸。岸的一侧,考古学家扫描到了那颓圮的村庄,连那神话中的神庙,都已经在时间的压力下倒塌。考古学家略略感到惋惜,TA本以为可以一睹上古时期屈原的风采的。

考古学家释放出探针。探针像是蜘蛛,在崎岖的山路上爬行。考古学家把眼睛接入探针,小心翼翼操控着他们。

这里,大概就是传说中远客和游子见面的山路吧。考古学家的脑波一阵颤动,连探针们的动作都有些不稳了。

待考古学家平定了心神,探针们也走到了那座古碑的前面。

古碑几度没入江底,字迹已然漫漶不清。考古学家此去的任务,便是趁江水再度淹没古碑前将古碑上的文字扫描带回。如果时间允许,考古学家也要去探访附近山上的其他古碑。

几枚探针小心翼翼固定古碑,分泌出保护古碑的黏液,随即开始剔除古碑上的杂物。另一些探针在古碑旁兜着圈子,在古碑旁发现了木质残留物。考古学家立即发令,要求探针们把残留物带回。

据说,这些可能是名为“远客”的神祇的外壳,未来,这些东西大概是能进博物馆的。考古学家来这里之前,这里就已经声名远扬:这里是赛博格发源之地,神话的孕育之地,无数的屈原后裔都在五月初五面朝这里,遥遥拜谒先人遗骸。即便在遥远的火星,五月初五这天,也有人对着地球的方向敬拜。那些传说中的啸声和语句,已经变成刻在每个人源码中的信仰。

夜幕低垂,探针们的工作不需要灯火,它们仍然谨慎地清理着。考古学家让自己的大脑坠入睡眠之海。睡眠的保留,也是出于怀旧和纪念,正如对风“清爽”感受的保留,正如考古学家的考古,也是怀旧与纪念。

考古学家的大脑虽然睡去了,但探针们的工作仍然继续着。重重山峦之外,无数人正透过探针的眼睛感受那石碑幽微的刻痕,感受江水和时间冲刷的痕迹。这是无数人的无眠之夜,TA们屏气凝神,遥遥注视,像一个老者跨越时间,注视一个出世未久的婴孩,等待它的第一声啼鸣。

在第一缕阳光照在古碑上的时候,探针们已然清理完古碑上最末的几个字。那是远客曾经刻下的,也是游子和那些孩子们,无数赛博格的远祖们曾经默诵过的字迹——远客传记的最后几个字:

是为此记。


初稿:2021.1.12-2021.2.19

推翻修改:2021.3.13-2022.11.19

再稿:2022.11.19-2023.11.17

再次修改:2023.11.18-2023.11.25

是为此记。